营收超十亿仍焦虑?用高铁站广告一招“魔力破圈”

先抛个扎心的问题:当公司营收迈过几十亿门槛,你是不是反而更焦虑了?按说这规模早该在行业里稳坐钓鱼台,可现实往往是卡在第二次增长瓶颈里动弹不得。左边,头部大品牌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,人家凭多年积累的口碑和渠道,随便动一动就能抢占市场份额;右边,新晋品牌虎视眈眈,靠着灵活的策略和新奇的玩法不断分流客户。

来源:投放监测

就像在拥挤的赛道上奔跑,稍微慢一步、松点劲,就可能被甩在身后。总守着自己熟悉的 “小池塘” 打转,永远不知道外面的 “大海” 有多辽阔,也抓不住新的增长机遇。就像东鹏,敢于跳出能量饮料的舒适圈,推出 “补水啦” 电解质饮品,正是因为它懂得主动寻找新赛道,才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。

营收超十亿仍焦虑?用高铁站广告一招“魔力破圈”

说到品牌增长,广告投放是绕不开的话题。如今,“货找人” 的流量广告成了香饽饽,精准的流量分发确实能快速拉动销量、提升转化效率,今天投了广告,明天可能就有订单上门,这种 “立竿见影” 的效果让很多企业趋之若鹜。但仔细想想,这样真的能打造出真正的品牌吗?恐怕未必。流量广告更像是 “短线操作”,能帮你 “卖货”,却很难帮你 “立牌”。

真正的品牌,应该是 “人找货” 的状态 —— 当消费者有需求时,会主动在搜索框里输入你的品牌名,走进门店时张口就说 “我要某某牌子的”。这意味着品牌已经刻进了用户的心里,成为了他们的首选,而不是靠流量 “推” 到他们面前才被注意到。

营收超十亿仍焦虑?用高铁站广告一招“魔力破圈”

要实现从 “卖货” 到 “立牌” 的跨越,就得学会组合拳式的广告投放,东鹏 “补水啦” 的操作就很值得借鉴。它先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裸眼 3D 广告抓住大众眼球,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话题讨论,为品牌攒足初始热度;接着在线上布局流量广告,精准触达目标人群,打下销量基础;最关键的一步,是把广告砸到了高铁枢纽站的检票口数字屏上。

要知道,高铁站可不是普通的场景,这里每天汇聚着海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,他们中有商务人士、有家庭游客、有年轻白领,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消费层级。而且,旅客在候车、检票时,注意力相对集中,数字广告动态的画面、清晰的信息,很容易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这就像给已经燃起的火苗添了一把柴,让品牌声势瞬间 “火出圈”,再加上用户口碑的发酵,品牌影响力很快就扩散开来,从一个区域品牌走向了全国市场。

营收超十亿仍焦虑?用高铁站广告一招“魔力破圈”

其实,这背后藏着广告投放的黄金法则:品牌广告和流量广告的比例,要牢牢卡在 7:3。流量广告是 “冲销量” 的短期招式,能解决当下的业绩问题;而品牌广告才是 “立根基” 的长期布局,决定了品牌能走多远、站多高。就像盖房子,流量广告是快速搭建起来的 “脚手架”,能帮你加快施工进度;品牌广告则是深埋地下的 “地基”,地基越牢固,房子才能盖得越高、越稳。当企业能稳定住这个 7:3 的比例,不再一味追求短期流量,而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打磨品牌,才算真正走向成熟。

现在不妨回头看看你的广告预算表,品牌广告里,高铁站这类能触达海量优质人群、打造全国性影响力的广告占了多少?那个 7:3 的黄金比例,你还差多远?与其在流量的红海里挣扎,不如跳出 “短视” 的局限,借助高铁站广告这样的优质载体,打好品牌建设的 “长期战”。毕竟,真正能穿越周期、站稳市场的品牌,靠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流量红利,而是深入人心的品牌力。

相关内容